35到40歲青年不到2成有知心好友 黃昆輝:人際疏離值得重視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關注青年健康,今(10)日召開記者會公布「健康台灣青年民意調查」,其中,隨著年齡增長,擁有知心好友的比率下降,18到22歲96.4%,23到28歲62%,29到34歲56.9%,35到40歲竟只有19.6%有知心好友。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表示,青年人際疏離孤獨,容易出問題,現代人身體距離很近,但心理距離很遠,教育目標是教育國民有健康生活,青年健康問題需要更受重視。
黃昆輝表示,健康是身體、心理、社會三方面都處在完全平衡健康狀態,基金會民調延伸為6個向度共30題,包括個人發展與情緒管理、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營養保健、運動休閒、健康家庭與社區、疾病預防,受訪青年覺得很重要但做不到,差距非常大,例如過半數青年會因為工作放棄運動休閒,不到3成會維護社區清潔和積極參與社區健康運動。
黃昆輝也表示,近日社會案件令人心驚,有好朋友為5000元拿刀互砍,夫妻對飲數杯後,先生拿刀殺太太,都顯示情緒管理非常不好,而基金會民調結果也顯示,不到半數能與伴侶健立健康的親密關係,18至40歲有知心好友比率不到6成,過往父母一早帶孩子做健身操,現在人卻忙於工作,教育政策方向很對,執行時卻打好幾折。
基金會民調小組召集郭生玉表示,台灣少子化加高齡化,青年是國家最大資產,基金會民調有效樣本多達14725人,結果具高度參考性,例如18至22歲只有18.2%了解自己個性、能力和興趣,17.9%學會自我情緒管理技巧,15.8%培養運動興趣與習慣,衛福部編列約4億元經費,推動15至45歲有3次免費心理諮商,教育部推動「5年社會情緒中長程計畫」,是歷年來最重視,但呼籲要完善配套措施和重視執行效果,否則易淪為口號的計畫。
民調小組成員馮清皇說明,青年在6大健康指標表現水準均不及70%,以情緒管理(68%)最高,其次為營養保健(66.2%)、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66.1%)疾病預防(64.2%)、運動休閒(59%),健康家庭與社區(53.5%)最不優,改善方法包括增加學生體育課節數。
台師大教育學院前院長晏涵文表示,總統府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代表對國民健康的重視,健康教育應轉成協助學生「解開人生價值結」的澄清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