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經民連爆「鯤鵬會」台大校園辦統戰營隊招生會 籲政府調查開罰

2025/05/14 15:24

〔記者林哲遠/台北報導〕中共對台滲透加劇,台灣經濟民主連合今日召開記者會揭露,「中華鯤鵬會」長期配合中國對台統戰,牽線台灣大學生赴中參與具政治意圖交流營隊,並持續借用台灣大學等場地進行招生說明,形同在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內推動中共統戰認同工程。民進黨立委呼籲,教育部、陸委會與內政部應進一步調查,並依法開罰。

經民連調查發現,中華鯤鵬會將於5月17日至18日分別在台中科技大學(T211教室)、陽明交通大學(賢齊館春耕軒)與台灣大學(博雅教學館301教室)舉辦鯤鵬暑期交流團說明會,並透過Facebook、Instagram與Dcard等平台進行宣傳,實質上在校園內宣傳統戰營隊,而教育部至今仍被蒙在鼓裡。

經民連智庫研究員黃承瀚續指,鯤鵬會成立於2016年,創辦人為新黨副主席李勝峰,其組織宗旨即主張「今天正確認識中國大陸,明天台灣才有能力做正確的選擇」,顯示其推動兩岸政治認同轉化企圖。

黃承瀚說明,首先,鯤鵬會協助中國國台辦宣傳有高度統戰意涵之惠台政策,包含協助宣傳「台灣學生獎學金管理辦法」明訂,獲獎學生須「認同一個中國」、「擁護祖國統一」,這些獎補助條件非單純經濟誘因,而是帶有強烈政治輸誠與規訓,鯤鵬會協助中共對台灣學生進行統戰灌輸,角色與功能極具政治性。

黃承瀚再指,從歷年營隊行程紀錄可見,該會長年與中國各省市台辦合作舉辦營隊,包括陝西省國台辦主任宣講「十九大」決議、四川省台辦機關黨委書記在營隊中歡迎學生等;此外,多位參與學生在Dcard、Instagram等平台上公開分享鯤鵬會經驗,透露在中國期間由台辦老師全程陪同接待,包括安排交通、餐飲、住宿及行程說明,學員只需繳納機票費用予協辦旅行社,其他費用皆由中方承擔。

經民連主張「反滲透法」修正草案,以透明對抗滲透

為處理常態化中共滲透問題,經民連智庫召集人賴中強表示,他們研擬「反滲透法修正草案」,明定四類灰色地帶行為人,負有經費來源透明化之主動申報義務,包含重複參與、媒介他人參與、經常從事附和、媒介他人從事附和中國特定組織具政治意圖之宣傳活動者,規定以上四類灰色地帶行為人,經法務部或檢察長命令為經費之申報,而不為申報或故意為不實之申報者,或規避、妨害或拒絕查核者,應負刑事責任。

賴中強補充,草案並規定任何人不得接受滲透來源直接或間接資助,從事以上四類灰色地帶行為;但一般社交禮儀之招待,不超過行政院所定標準者,不在此限,並規定任何人不得受滲透來源之指示、委託或資助,捐贈四類灰色地帶行為人活動經費;違反者,應負刑事責任。

賴中強說,以鯤鵬會為例,該會不僅配合中國台辦招募台灣青年、安排接受中共政策課程,並由對岸提供完整食宿,完全符合修法所欲規範之滲透行為。唯有修補法制漏洞、強化資訊揭露,才能避免臺灣校園成為統戰橋頭堡,落實「以民主防衛民主,以透明對抗滲透」之民主防衛工程。

林宜瑾:拒絕統戰入校,應建立經費與資訊的透明機制

民進黨立委林宜瑾提及,統戰教育已經幽微地滲透入校園各處,不能任由國家的青年學子們接受偏誤的中國資訊,甚至被當作統戰宣傳樣板的一部分。因此,她要求陸委會與教育部除了受理檢舉、積極查處外,也跟經民連共同主張,應「以民主防衛民主,以透明對抗滲透」。

林宜瑾強調,除了教育部、陸委會應追究為什麼讓統戰營隊入校宣傳,更應補破網,要求「重複參與中國特定組織」且「具政治意圖之統戰活動者」等相關類型的行為人,都要負經費來源透明化的主動申報義務;教育部也應研擬相關規範,管制違反對等尊嚴交流的活動,並適時裁處。

范雲籲陸委會、教育部、內政部應研議落實「許可制」

民進黨立委范雲也說,她從今年1月起不斷接到陳情,反映教師或民團招收大學生參加統戰團,除了要唱「血濃於水」的營歌,還有國台辦官員上課、宣傳對台31條、請用餐等情事,且一週上下的行程費用除了機票以外,食宿活動全都由中方落地招待,以進行統戰工作。

范雲呼籲,教育部應依照過去函釋釐清和處理大學借用場地協助統戰團宣傳的問題;內政部則要調查鯤鵬會是否已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禁止政治性活動的規定;陸委會、教育部、內政部三方則應研議如何落實兩岸條例規定的「許可制」,不能只是現行的報備制度。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中共對台滲透加劇,台灣經濟民主連合今日召開記者會揭露,「中華鯤鵬會」長期配合中國對台統戰,牽線台灣大學生赴中參與具政治意圖交流營隊,並持續借用台灣大學等場地進行招生說明,形同在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內推動中共統戰認同工程。(記者廖振輝攝)

中共對台滲透加劇,台灣經濟民主連合今日召開記者會揭露,「中華鯤鵬會」長期配合中國對台統戰,牽線台灣大學生赴中參與具政治意圖交流營隊,並持續借用台灣大學等場地進行招生說明,形同在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內推動中共統戰認同工程。(記者廖振輝攝)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