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竹縣市聯合招募寄養家庭 照顧者分享與孩子溫柔心事

2025/04/30 14:52

〔記者黃美珠/新竹報導〕為了讓更多遭逢變故、受虐、或面臨其他困境的兒童和少年,在親屬之外,仍有機會在「家庭式」的環境中成長,感受家庭的溫暖,也保有對「家」的概念,新竹縣、市政府今天跟新竹家扶中心攜手招募寄養家庭,並邀請當了15年資深寄養家庭媽媽的郭素燕、跟甫與第1個寄養孩子道別的温盛榮、何慧珠夫婦,輪流分享他們跟寄養孩兒們的溫柔心事,現身說法就算是別人家的孩子,只要有愛就無礙彼此成為一家人。

郭素燕第1個照顧的孩子「小詒」今天也在母親節前夕,無預警現身招募活動上,獻花送給她的再生媽媽郭素燕,母女相互擁抱、各自溢出喜悅的眼淚。「小詒」感謝郭素燕當年給她的憐惜和照顧,讓她在那1000多個日夜有了回家的輕鬆和溫暖。

温盛榮跟太太何慧珠其實已過上了含飴弄孫的快樂日子,但卻在2023年攜手成為寄養爸媽,照顧了他們的第1個孩子──小恩。

温盛榮直言,小恩剛來時渾身充分怒氣,別人發憤圖強,他卻是「發糞塗牆」。他們理解這個受了傷的小男孩的憤怒來自對原生家庭,也對自己缺乏幼兒園學習就逕自進入小學導致的學習成就低落。

但在給足了小恩尊重的情緒價值,他們發現小孩慢慢的也開始學習自重。而在學校老師們多方協助和輔導下,小恩課業學習進步很快,還因此拿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張獎狀──學期最佳進步獎,這使得一切都重獲新生展現希望。

新竹家扶中心表示,目前依法安置前述兒少的場所依序是:親屬、寄養家庭、以及安置機構。為了讓這些遭逢變故的兒少,特別是12歲以下的年幼孩子,能優先在家庭式環境成長的重要意義,就在於讓他們能感受家庭的溫暖,保有對家的概念,認識家庭成員並從中學習與人互動。

目前就新竹縣、市的總戶數,大新竹地區至少必須要有50戶的寄養家庭存在,才能真正發揮前述扶幼的量能。然而實際上僅有49戶,所以他們期待有更多的善心家庭投入寄養家庭的工作。

新竹縣政府兒少及家庭支持科直言,目前縣內的寄養家庭已經飽和,除兒保案需要寄養家庭幫忙,另還有弱勢家庭由於特殊因素無法照顧幼兒,而向他們申請出養或委託安置的共有4案。

在全國可照顧嬰幼兒的機構均需候位下,該科期待今年的招募行動,大新竹的寄養家庭能再新增20戶,讓新竹縣、市有需要的兒少及其家庭,都能因此獲得妥適的保護跟照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新竹縣、市政府今天和新竹家扶中心一起攜手招募寄養家庭新血投入保護、支持兒少在家庭式環境溫暖成長。(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市政府今天和新竹家扶中心一起攜手招募寄養家庭新血投入保護、支持兒少在家庭式環境溫暖成長。(記者黃美珠攝)

15年寄養家庭媽媽經歷的郭素燕(左)和她照顧的「小詒」泛淚擁抱彼此那段1000多個溫暖的日子。(記者黃美珠攝)

15年寄養家庭媽媽經歷的郭素燕(左)和她照顧的「小詒」泛淚擁抱彼此那段1000多個溫暖的日子。(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寄養家庭爸爸温盛榮其實已經是阿公、含飴弄孫的年紀,但是仍舊在2年前跟太太一起成為寄養家庭父母。(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寄養家庭爸爸温盛榮其實已經是阿公、含飴弄孫的年紀,但是仍舊在2年前跟太太一起成為寄養家庭父母。(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寄養家庭爸爸温盛榮和太太何慧珠手抱愛孫,卻仍在2年前攜手成為寄養家庭父母,成為家逢變故孩子的依靠。(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寄養家庭爸爸温盛榮和太太何慧珠手抱愛孫,卻仍在2年前攜手成為寄養家庭父母,成為家逢變故孩子的依靠。(記者黃美珠攝)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