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賴總統對中戰略! 王興煥籲補足金流、人流、資訊流3國安漏洞(台灣基進提供)
〔記者林哲遠/台北報導〕賴清德總統今日執政滿週年,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表示,改革之路荊棘叢生、步步艱難,台灣基進在肯定總統的「國安十七策」將中國定性為境外敵對勢力,同時呼籲政府在國安體系、轉型正義、經濟戰略與社會公平等四大層面,提出更具體的制度承諾。
王興煥指出,台灣共同體最缺乏的政治決斷,包括「中國作為敵國」的敵我意識、「兩岸處於準戰爭狀態」的憂患意識,在國民黨與民眾黨秉承中國意志全面與台灣社會為敵後,已然喚醒;賴清德總統的「國安十七策」將中國定性為境外敵對勢力,從戰略模糊到戰略清晰,與美國的步調一致,不僅呼應青鳥運動與大罷免的集體共識,更與獨派長年以來的主張共鳴。
王興煥續指,國族生存是政治的第一課題,台灣基進肯定賴清德總統對敵我意識的政治定性,但是關於「打造與守護台灣主體性」的工程,制度面的推進仍需更佳具體與積極。
針對國安問題上,王興煥認為,台灣至今仍缺乏「代理人法」這類能有效緝查中資白手套與地下金流的工具;資訊流方面,我國缺乏「數位中介法」般能對數位平台進行規範與課責的制度設計,無法對應當前資訊戰的威脅;人流上,對中國而言,涉台事務一律統戰,宗教、文化、學術、城市與觀光交流從來都不是純粹的民間交流,我方卻尚未建立全面性的偵查與納管機制,對各種名義的兩岸交流缺乏嚴密防線。
王興煥再指,轉型正義方面,賴總統在開放檔案、保存不義遺址、教育等面向多所強調,但在「去除威權象徵」缺乏最重要的價值宣示,尤其是中正紀念堂的處置;國族認同上,國族建構的缺位將直接導致治理失敗,唯有立基於歷史記憶與國土邊界,積極鞏固台灣主體認同,才能讓台灣逐步掙脫中華民國體制的綑綁。
王興煥強調,事實上,台灣社會的分裂,並非來自轉型正義或台灣認同的倡議;正好相反,唯有深化這兩者,才能真正實現共同體的團結與穩定。
就經濟韌性部分,王興煥提及,賴政府提出的「五大信賴產業」政策,涵蓋半導體、AI、軍工、安控與通訊,佈局方向正確,兼顧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也為台灣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然而,政策執行力仍需強化,特別是在如何具體協助企業轉型方面,細節與成效仍有待觀察。
王興煥也提醒,經濟成長的成果如何落實於全民「有感」共享,包括居住正義、勞動權益與薪資結構等沉痾,至今尚未見顯著進展,社會普遍期待政府能以更大魄力推動改革。
王重申,台灣基進或許不是喊「改革」喊得最大聲的政黨,也不是資源相對充裕的團體,但他們始終以「好國好民」為念,堅持監督、堅持追問,無論是否孤單、是否討喜,因為正常的民主國家,需要稱職的在野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