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教育節「我可以」 大秀AI科技成果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高雄教育節即日起至27日在駁二B6蓬萊倉庫舉辦「我可以」三級學校科技扎根暨設計、建築教學成果展,集結具前瞻性的教學成果,包括機器手臂操作與應用、半導體製程、AI科技、淨零永續等多元有趣的課程,以及技職學校設計、土木與建築的專題製作成果。
高雄市副市長李懷仁今(25)日前往現場參觀和親自體驗各校發表的成果,他表示,高雄在引進台積電的科技產業後,更著重在人才培訓,尤其高中課程,讓孩子深入理解高科技產業在做什麼,包括晶圓的製程、電阻的功能,從深入課程中進一步發掘興趣,培養更多為科技、建築、永續的相關人才,即使是小學或附幼學童,對環境改變、地球溫度的調整有了研究與認知,小小種子在他們心中種下後,未來他們也會去關注這樣的議題。
教育局長吳立森表示,今年首次把高中職、國中小的課程展覽齊聚,特別聚焦在高雄產業轉型的部分,包括半導體、AI、淨零等,全面性做三級學校的串連,包括碳排放、碳足跡的相關課程都非常深入,AI半導體也提前讓學生了解相關製程,像是雄女的課程已到程式設計、資料庫建置,高職在綠建築的應用、設計類群都有很好的成績,高雄高工工業4.0的機械手臂,從認知產業的革新,展現高雄市教育的蛻變。
現場展出多元科技應用課程與學生實作成果,包含高雄高工機械手臂操作、高雄市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AI人工智慧應用、三民高中、楠梓高中與左營高中展出半導體基礎實驗等,展現高雄市推動科技教育在校園中持續深化的豐碩成果。
教育局工業類專業技術人才培育展中心組長郭軒宏指出,機械手臂可以彌補少子化的衝擊,取代很多重覆性的工作,如建築的車削、汽車打磨、電焊及高溫、高危險性質等工作,強調未來10年會被留下的,將是會使用機械手臂的人才。
仁武國小附幼是展區中年紀最小的,學生們透過環境教育,包括減塑、減少碳足跡等,強調環保、打擊空污的重要性;大社國小則高雄市唯一擁有且培育「竹節蟲」的學校,從能源溫室中教育生態、環境永續與培育綠色公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