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推海葬20年從乏人問津成新興趨勢 家屬真實心聲曝
〔記者劉詠韻/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2003年首創海葬,截至去年底已達1548件,從乏人問津成為新興的環保葬。今年首場聯合海葬3月26日舉辦,從基隆碧砂漁港啟航,共有31名先行者骨灰撒入海中,送行時,眼前海天一色,波濤浪花起落,場景肅穆令人動容。家屬吳小姐說,父親生前囑咐海葬是他最嚮往的歸宿,「以後和爸爸的見面方式,大概就是有大海的地方了。」
從殯儀懷愛館布置的典禮現場,可以感受溫馨氣氛,隨著演奏團拉響悠揚樂聲,31名先行者的骨灰在家屬陪伴,與追思卡一同放入安息袋中。眾人抱著安息小盒搭接駁車到海港,期間獲贈一盒麵包、飲料、果汁、暈船藥及嘔吐袋,再搭2艘大型船艇到防波堤外6公里海域拋撒,隨船各有一名護理師及攝影師拍照記錄。
海風輕拂,家屬站在船邊親手將承載著先行者骨灰的安息小船,沿著特別設計的入海滑道,緩緩送入大海;有小船快速沉入海底,有些則在海面上載沉載浮,5分鐘後才完全沒入蔚藍的深處。多數家屬心情平靜,也有少數人難掩悲痛,望著海面泣不成聲。
吳小姐和弟弟同聲喊著,「爸爸你安息吧!」受訪時,吳小姐戴著白色鴨舌帽,帽下一對眼睛通紅,哽咽地說,父親喜歡吃生魚片、喜歡與三五好友結伴出海捕魚、個性不拘小節,因此特別囑咐死後要將骨灰撒到大海。她雖然一度猶豫,但最終還是圓滿完成父親心願,她不捨地說,「爸爸一生豁達,相信海葬困不住他的身體、靈魂,從此也能在他喜歡的海域裡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束縛。」「以後和爸爸的見面方式,大概就是有大海的地方了。」
遵照父親遺願選擇海葬的陳姓婦人透露,身為全職家庭主婦,生活重心長年圍繞在家庭和5個孩子身上,親身經歷姊姊及父親的兩次海葬,她心情平靜地說,「如果沒有人悼念,埋到哪裡都是荒涼」,希望子女能在她死後也把骨灰撒向大海,不成為任何人的負擔。
北市府2003年首創海葬,原本一年辦一場,2013年起每年辦4場,2016年起規劃3月到11月每月各辦理一場次聯合海葬。台北市殯葬處說,聯合海葬儀式含骨灰研磨、暫厝全部免費,不分縣市、國籍都可參加,會持續推廣海葬,提供更完善的服務與配套措施,讓更多民眾為逝者選擇以海葬的方式回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