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雨後奇景 冒出「比人大」香菇群(洪陽提供)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颱風接連來襲,外圍環流挾帶大雨,澎湖久旱乾涸大地獲得濕潤,洪姓民眾雨後在湖西鄉紅羅村草地上發現一大欉菇類,佔地約1平方公尺,比人還大,有人認為是可以吃的「雞肉絲菇」。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資料指出,「雞肉絲菇」是可食菇菌,又被稱為「雷公菇」或「雞㙡菌」,是老一輩台灣人夏秋季雨後鄉野間常採食的野菇。
但民眾常與毒菇榜首「綠褶菇」混淆誤認;比較二者形態特徵,綠褶菇白色菌傘平展,表面具有褐色鱗片,菌褶灰綠色,而雞肉絲菇則是觀似斗笠,菌褶白色,菌柄基部有假根延伸與地下白蟻巢上的菌圃相連。
生多所指出,要正確辨識雞肉絲菇,其實有簡易9字口訣,「頭兒尖尖,腳踏白蟻窩」。與白蟻窩有關,是因為雞肉絲菇也被稱為「蟻巢傘」,顧名思義是生長在白蟻巢上的蘑菇,但不是所有白蟻巢上都能生長,只有大白蟻亞科的蟻巢上才能長出蟻巢傘,其中,黑翅土白蟻是台灣唯一會栽培雞肉絲菇的白蟻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