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特有種「魚池琴蛙」繁殖揭祕!雄蛙築巢吸雌蛙 縮時攝影全都錄(生多所提供)

2025/05/21 18:26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3月與台灣師範大學共同發表新品種「魚池琴蛙」,釐清牠非全球分布的豎琴蛙,而是台灣特有種,生多所研究團隊運用縮時攝影技術,更進一步掌握魚池琴蛙的活動、繁殖特性,而牠們的棲地都在國有地,期盼未來開發可避開棲地。

過去國內將魚池琴蛙誤以為是跟琉球相同的豎琴蛙,生多所與台師大團隊經辨識叫聲後,確認是魚池琴蛙新品種,族群量僅3百到7百隻,分布在林試所蓮華池研究中心、林保署南投分署管轄的林班地,棲地面積約0.014平方公里,列為珍貴稀有類的野生動物。生多所副研究員林春富說,已確認是全新物種,需要確認魚池琴蛙的活動與繁殖樣態,過去通常都是用紅外線攝影機觀察,但考量魚池琴蛙棲地脆弱,因此改用更小型、用電池可運作更久的縮時攝影機。

林春富說,團隊在棲地架設2台縮時攝影機,完整記錄魚池琴蛙生殖季節,近期完成所有影像分析。研究顯示,雄蛙會築巢,在巢內鳴叫吸引雌蛙,若有其他雄蛙接近,就會有追逐扭打等行為,而雄蛙和雌蛙的配對到產卵時間約30分鐘,產卵結束後,雄、雌蛙先後彈跳離巢,蛙卵則被包覆於逐漸吸水膨脹的透明膠質中,發育為蝌蚪;直到下一次大雨來臨、沖開窩巢,或水位高漲淹沒窩巢時,蝌蚪便順勢流入下方水體,展開自由游動與四處覓食的發育歷程。

林春富說,縮時攝影首度應用在觀察國內的新物種,可讓研究員避免頻繁出入棲地,減少對棲地的干擾與破壞,未來會持續應用縮時攝影觀察其他兩棲類生物。魚池琴蛙數量極少,目前也僅存在於台灣兩處,雖然都位於國有地上,但也有可能會面臨開發的破壞,目前已跟林保署、林試所等橫向聯繫,若未來要開發等盡可能避開魚池琴蛙棲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雄性魚池琴蛙在泥地上挖掘窩巢。(生多所提供,林春富攝)

雄性魚池琴蛙在泥地上挖掘窩巢。(生多所提供,林春富攝)

生多所首度應用縮時攝影技術記錄魚池琴蛙的繁殖生態。(記者楊媛婷攝)

生多所首度應用縮時攝影技術記錄魚池琴蛙的繁殖生態。(記者楊媛婷攝)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