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文學先驅陳雷紀念追思會 陳水扁感念:筆比箭更有力量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旅居加拿大醫師吳景裕(筆名陳雷)為台語文學及西拉雅文學的重要作家,今年(2025)6月病逝,享壽86歲。本土文學界為追思他畢生對台灣文學的奉獻,今(1)日於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館舉辦紀念追思會。前總統陳水扁、台灣文學國家園區協進會理事長鄭邦鎮、家屬張明美及多位台文界人士皆出席,場面莊嚴感人。
吳景裕為台南麻豆人,亦是陳水扁夫人吳淑珍的堂兄。陳水扁致詞表示,堂兄一生熱愛文學,雖因父母期待就讀醫科而成為醫師,但真正的志業始終是文學創作。吳景裕自44歲起專注於台語文學,常以「台語有音就一定寫得出來」自勉。陳水扁透露,堂兄報戶口名為「景裕」,家人慣稱「景榕」才是本名,是家族中讀書最傑出的長孫。
「筆比劍更有力量」,陳水扁回憶在任台北市長期間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及更名介壽路為凱達格蘭大道,推動228轉型正義的理念,皆受堂兄創作精神啟發。他並提及,吳氏家族早年曾於中國經商,當時汪精衛、毛澤東、蔣介石如同「三國志」政治環境,3位長輩們政治立場各異,吳景裕成長過程不受影響,堅定選擇「第4條路—台灣文學之路」。
成大台文系教授蔣為文指出,吳景裕畢業於台南一中與台大醫學系,後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長年行醫之餘致力於文學創作,自1982年起以台語創作小說、散文與詩作,作品逾四百篇,被譽為「台語小說之王」。其代表作包括〈美麗ê樟腦林〉、〈李石頭ê古怪病〉、《永遠ê故鄉》、《歸仁阿媽》、《無情城市》、《最後ê甘蔗園》等。
其中〈百家春〉為戰後第一部正面書寫228事件的長篇小說,刊載於鄭南榕主編的《自由時代》,曾以秘密方式自海外傳回台灣,象徵文學抵抗的勇氣。《鄉史補記》則以台南西拉雅族歷史為主軸,耗時6年完成,被視為台語文學的大河之作。吳景裕以醫者之眼與文人之筆,見證台灣的傷痛與鄉愁,其筆鋒溫柔而堅定,為台語文學奠定深厚基石。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