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李登輝記憶工程」 李安妮:記憶好好保存 民主就不會迷路

2025/11/22 12:07

〔記者李文馨/台北報導〕國史館今天舉辦「2025年李登輝紀念學術討論會」。國史館長陳儀深致詞表示,今日台灣的存在價值,很重要的部分是成為一個「最了解中國、並傳達給全世界知道」的國家,可以向全世界展現台灣的經驗與見識;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說,若記憶若被好好保存,民主就不會迷路。

陳儀深致詞表示,舉辦討論會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頌揚李登輝個人,而是為了更加理解這位政治領袖,如何主導國家從威權走向民主、從閉鎖壓抑走向開放正常、從隔絕孤立走向國際舞台;對於過去威權政府的作為、民間社會的成長、國際情勢的變動,也需要重新認識,並從不同的角度,以多元的史料詮釋。

陳儀深說,當前台灣所面臨問題的複雜與國際情勢的嚴峻,比起李登輝執政的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援引李登輝生前在《新‧台灣的主張》第三章指出,「未來民主台灣」的重要威脅,外部主要是中國因素,以各種形貌或策略來癱瘓台灣的政治和經濟;內部是國家認同的分裂,阻礙國家共識的形成的因素,是來自舊時代的歷史與政治問題糾纏、尚未清理妥當。

陳儀深表示,今日台灣的存在價值,很重要的部分是成為一個「最了解中國、並傳達給全世界知道」的國家,可以向全世界展現台灣的經驗與見識。他說,透過李登輝的提點和思維,加上當前朝野有識之士的合作和努力,相信可以找到安身立命和長治久安的方法與道路。

李安妮致詞表示,她這些年運用各種不同的工具跟方法推動所謂的「李登輝記憶工程」,並不是要把李登輝神格化,而是要透過李登輝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近百年的生命歷程,把屬於台灣民主的知識、史料與價值好好保存下來,讓下個世代的人能看見真實的歷史光譜,而不是被化成神話,或者是惡意地去扭曲。

李安妮認為,台灣的國際處境常常被外界敘述跟框架,而不是自己來說,而記憶工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找回自己的敘事權,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被動接受歷史的地方,台灣人在歷史中從來不是旁觀者,而是局勢中真正的行動者。

李安妮提到,國家記憶女性視角的重要,往往那些沒有被寫進檔案裡的細節,常常才是歷史走向的關鍵。今天有許多女性學者,對她來說,台灣的歷史研究正逐步讓不同聲音進入知識的核心。她強調,「記憶若被好好保存,民主就不會迷路」,如果民主的記憶只剩下口號、標語或是修辭,國家的民主一定不會穩固。

活動過程也透過「數位李登輝」AI語音致詞,他知道一般民眾尤其是年輕人,語言、生活方式都跟過去不一樣,基金會與資策會合作發展數位李登輝,鼓勵台灣圖書館不只是展示思想,也希望讓年輕世代願意停下來,思考台灣要走向什麼樣的未來,又要怎麼共同來完成這塊土地的使命。他說,「未來在宣讀論文時,如果想像我坐在一旁,靜靜聆聽,那表示我們一起在面對同一件事,把台灣往更高,更遠的方向帶出去。」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國史館與李登輝基金會22日於國史館舉辦「2025年李登輝紀念學術討論會」,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在開幕式中致詞。(記者叢昌瑾攝)

國史館與李登輝基金會22日於國史館舉辦「2025年李登輝紀念學術討論會」,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在開幕式中致詞。(記者叢昌瑾攝)

國史館今天日舉辦「2025 年李登輝紀念學術討論會」。(記者李文馨攝)

國史館今天日舉辦「2025 年李登輝紀念學術討論會」。(記者李文馨攝)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