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烏崁青鱗魚13日「自己跳上岸」釣客爭相撿拾當魚餌(呂姓釣客提供)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縣馬公烏崁漁港昨(13日)凌晨,突然海面上出現白光閃動,綿延近岸海堤,一大群青鱗魚群飛亂舞,不少直接跳上岸,有釣客在港區內釣魚,由於青鱗魚是很好魚餌,吸引不少人連忙拿起網具搶撈。漁業專家指出,可能是聚集岸邊青鱗魚群受驚擾,包括光線、船行、捕食者等因素,才會亂竄、自己跳上岸。
呂姓釣客表示,13日凌晨零時許,利用週日假期在烏崁漁港垂釣,突然看到一群白色影子,在海面上亂竄,漁港近岸邊都有其蹤影,經過5次彈跳,每次約有1分鐘左右,部分小魚直接跳上岸,原來是青鱗魚群,由於青鱗魚是釣紅槽、石斑很好的魚餌,因此很多人以網具捕撈,滿滿一整桶的收穫。
青鱗魚體型外觀如銀白色子彈,屬於洄游性魚類,有強烈的趨光性。台灣北海岸的漁民把被稱為電石的碳化鈣,裝桶載上漁船出海,發現青鱗魚群,就用導管把水注入電石桶中,造成化學作用產生乙炔氣,再將乙炔順著導管噴出,在魚群周圍點燃後,發出強光巨響,漁民再藉由火光誘導魚群入網,這種魚法也被稱為「蹦火仔」。
其實澎湖常見成群的青鱗魚,遭到白帶魚或竹梭魚追咬,在海面亂竄,有些青鱗魚甚至會跳上岸邊。青鱗仔有趨光性,多半被捕捉來當成餌料,很多漁港內都會出現青鱗仔的行蹤,只是數量多寡不一定,魚類資源每幾年會循環,「有時今年會忽然大爆發,但明年就消失」。青鱗魚學名壽南小沙丁魚,又稱錘氏小砂丁、青鱗魚、青花魚,俗名青鱗仔、土魚、青瀾,為條鰭魚綱鯡形目鯡科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