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北地下大排挨批非韌性措施 蔣萬安:持續提升自主防災意識
〔記者何玉華/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仿東京「地下宮殿」的作法,將斥資30億元在民權東路至南京東路間的敦化北路地下建置敦北地下大排,有學者批評不是韌性措施,反而會讓市民成為失去風險意識的巨嬰。台北市長蔣萬安表示,會持續推動提高民眾自主防災的意識,由自助、互助、公助,全面來面對極端氣候所造成的可能災情,「今天不做,明天後悔」。
台灣河溪網協會理事長、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廖桂賢今(22)天在臉書提出警語,「地下宮殿」的作法絕對不是韌性城市的措施,反而會讓市民成為失去風險意識的巨嬰。一旦失去韌性,當所有的防洪排水工程都擋不住的大水來時,就會受災慘重。
蔣萬安今天出席客家園區活動前受訪對此回應說,他擔任立法委員時,松山是他的選區,就聽到南京東路小巨蛋周邊的里長時常反應很容易淹水,因為是市中心又是繁華的核心區,也代表台北市的門面,所以他上任後就認為一定要即刻來解決,因此拍板定案,投入數十億的經費來建置相關的排水系統的工程,包括敦北大排以及相關的滯洪池以及抽水站的擴建工程。
蔣萬安說,敦北大排是採用全國首創最新的工法,以潛盾機器深入地下40米的地方做貯留管,也可以有水力發電的功能,希望藉此全面提升降雨容受力從77.8毫米來到88.8豪米。
對於有學者認為會敦北大排不會讓韌性提高,反可能更削減韌性跟降低風險意識,讓市民進一步變成媽寶或巨嬰,蔣萬安表示,相關的排水系統改善工程不只是敦北大排,還有抽水站擴建及建置滯洪池,更重要的是自主防災意識,包括協助社區自主防災計畫、社區自主防災的健檢,還有透過民政局補助一樓家戶防水閘門的建置,去年補助金額及民眾自主來申請建構防水閘門的件數,來到歷史新高。市府會持續推動提高民眾自主防災的意識,由自助、互助、公助,全面來面對極端氣候所造成的各種可能災情,「今天不做,明天後悔」。